2008年9月1日,星期一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三版:世相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上残奥会的“少林小子”有个收废品的老爸
江胜忠 王婷

  “收废品喽!”昨日一早,这声音又在义乌市佛堂镇宝山头村的小巷内响起,这是从安徽老家来义乌的张洪星每天的“开工曲”。张洪星每日操劳,就是为了培养在河南塔沟少林武校学习的儿子。如今,儿子不负父望,被选入北京残奥会领衔表演武术。

  每天操劳只为儿子圆梦
  “昨晚,儿子又给我打来了电话,说他们刚刚完成了一次彩排,在残奥会开幕前,他们还要再进行两次排练。我叮嘱他认真再认真,因为这样的表演容不得半点闪失。”张洪星一边踩着三轮车,一边对笔者说。
  从佛堂到义亭,张洪星不断地吆喝着。但生意并不好,半天下来,他才挣到15元钱。张洪星笑笑,说这很正常,都习惯了。
  来义乌6年,张洪星一直以收废品为生。“在家只能种田,赚不了多少钱。儿子读的是武术学校,一年得花3万块,我们还有两个女儿,开支这么大,我们必须得出来打工。”张洪星说。
  用过简单的午餐,张洪星又开始吆喝,他转到稠江街道,这里是经济开发区,厂区较多,张洪星希望有更多的生意。
  “现在纸板、铁都掉价了,废品生意不好做,加上妻子干手工活挣的,一年两人的收入也不超过3万元,为了让儿子安心学习,我还得多跑,有时甚至跑到金华孝顺镇的低田村。”张洪星抽了口烟,无奈地说道。

  期待在电视里见上儿子的面
  下午5点,估算已经有了50来元收入的张洪星收工返回宝山头村的租房。这屋子张洪星已租了6年,每月100元,总共两间。一个房间堆满了他收购来的塑料瓶、纸板等杂物,另一间则是他们的居室——集厨房、客厅、卧室于一体。
  30多度的高温,张洪星他们睡的仍然是垫着被褥的床!“不热吗?”笔者指着床问道。“没办法,底下的木板不平硌背,不过也还好,我们到现在也没长痱子!”张洪星苦中作乐的态度不禁让人产生一丝敬意。
  在这间简陋的小屋里,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一台14寸小彩电。“桌子、凳子、电风扇这些都是在废品中捡的,不过这电视可是我们特地花钱买的。”张洪星说,等残奥会开幕时,他们还要靠它看儿子的表演呢!

  儿子将以“少林小子”形象亮相
  据张洪星介绍,他儿子名叫张学伟,所在的河南塔沟少林武校将组成一个2000多人的方队进京参与残奥会团体表演《机器人仿生舞》,张学伟是班里的班长,他武艺出众,能进行前空翻、后空翻、空中转体这样的高难度动作,他将在残奥会领衔表演拳术,担任的角色非常重要。
  “我们一个月前接到儿子的电话,说要参加残奥会表演。”张洪星自豪地说,当时他和妻子特别高兴,奥运会和残奥会都是大事,儿子能参加,是全家的光荣。
  笔者与在北京的“少林小子”张学伟取得了联系,他说,前两天还在加强训练,比如在一条腿上绑了10公斤重的沙袋练习走路、跑步。他说,两个奥运一样精彩。中国向世界承诺要办一届有特色、高水平的奥运会和残奥会,要做到这一点,开幕式是一个重要标志,很高兴自己能成为其中的一分子。